引言
三四线城市的招商引资有多难,有多卷,已经到了罄竹难书的境地。
更要命的是,一时半会还真找不到解决方案,不拼命招引还真不行。
一方面,本地的年轻人一个劲往一线城市挤;另一方面,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指标,又迫切需要人才和企业。
于是,各种病急乱投医,各种怪象频出,各种牛鬼蛇神瞅准机会都想分一杯羹,浑水摸鱼也好,趁火打劫也罢,乱成了一锅粥。
到处走走看看问问,感慨良多,正所谓旁观者清,当局者迷,斗胆给政府官员尤其是相关部门罗列3条忠告,以谢接待之恩,以尽绵薄之力。
01
谨记人往高处走的原理。
人往高处走的原理告诉我们,真正优秀的人向往的是更好的城市,更有挑战或成就感的事业,始终把自己置于攀登跋涉的姿势。
这么个人所共知的原理,放到三四线城市的招商引资视角解读,其中的意味深长而残酷不言而喻。
它毫不留情地告诉我们,那些一天到晚从一线城市往三四城市跑的人,大概率并不是优秀的人才或企业。
这个结论当然会有失偏颇,所以用了大概率修饰。
之所以如此这般表达,是因为见识了很多,他们打着一线城市的各种品牌名号,个中细节关联连企查查这一关都过不了。
然后,他们满嘴跑火车,认识某某领导,拥有某某专利产品,获得过什么荣誉,把自己虚头巴脑包装成救世主般的活菩萨。
再然后,要政策,要土地,要补贴,俨然脸不红心不跳地游走于政府官员之间。
最后,真正能落地成功的人才项目往往一地鸡毛。
当一个人不往高处走,反其道而行之往低处走时,通常情况是,他们在高处已经无法生存,或者进入了淘汰阵营。
当他们如此这般转而往低处走时,对他们个人,意味着人生进入倒退模式。
对隆重接纳他们的三四线城市,真的很难如愿获得想要的人才项目和企业。
02
牢记产业链的逻辑。
任何城市(包括一线二线)的招商引资,都必须遵循产业链逻辑,这应该是个基本常识,却又十分重要和关键。
所谓产业链逻辑,就是必须知道自己所处的城市产业特征和基础,在哪些个产业链中,在产业链的上游、中游还是下游,哪怕只是产业链的市场客户端,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。
然后,再依据自己所处的位置,寻找紧挨着的上下游相关企业和资源,慢慢形成集聚效应。
了解产业链逻辑,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,就是不要轻易相信一个产业集聚可以在毫无基础的条件下形成,不论花多少钱,不论遇到怎样的牛逼人和企业,都要冷静,冷静地依据产业链逻辑布局或谋局。
失去产业链逻辑的招商引资,迟早会演绎成招蜂引蝶,忙乎一阵,花里胡哨,最后大部分的钱打了水漂,大多数人的热情换了场寂寞。
按产业链逻辑招商引资过去有用,现在必须用,将来越来越不可或缺。
03
让本土企业成为招商引资的主体。
这样表达,内里有三层意思。
一是区域城市不论大小,都应该也必须把本土企业服务好,支持够,本土企业根植于城市土壤,不论是感情、感恩都倾向于自己的成长成功之地。
千万不要以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,而冷落了本土企业、企业家的心。
二是让他们成为招商引资的主体,他们才清楚知道自己的上下游企业和资源,他们既有强烈的内在动力,也有强烈的外部资源需求。
把大量的招商引资经费拨出一点点,支持鼓励本土企业、企业家去招商,或许事半功倍。
三是通过正确引导本土企业招商,本质上也在引导他们和企业的健康发展,在招商引资中扩大了视野,交到了朋友,提高了认知。
然后,通过市场和企业需求建立的合作,既能完成招商引资的目标,也给本土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壮大的机会。
范书摊-来源“老范漫话”